为什么海滨旅游慎食海鲜 (一)

优质回答海边气温高,日照足,湿度大,所以富含蛋白质的海产品极易变质。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中,在食盐浓度3%~3.5%的液体中生长良好,故曾称致病性嗜盐菌。该菌不耐热,80℃时1分钟即杀灭,对酸的抵抗力也较弱,在食醋中1分钟死亡。该菌的检出率为带鱼41.2%~95.4%;海蟹94.1%,蛤蜊22.5%~93.4%,墨斗鱼17.5%~93%,黄花鱼15%~45%,对虾43.3%、小白虾100%。
容易感染性腹泻病感染性腹泻病,包括各种肠炎、痢疾、伤寒、霍乱及寄生虫病。生食、半生食水产品极易发生这类疾病。卫生防疫部门四季均可从甲鱼、牛蛙、蟹、虾、螺、贝类检出霍乱弧菌。食生鱼片、冰虾、甲鱼血、螺蛳、生蟹均可感染霍乱。该病的特点为急性水样腹泻、无腹痛、不发热,潜伏期为数小时至5天。如感染细菌性痢疾,会高烧、腹痛、肛门有下坠感,有黏液脓血便。
有毒鱼类中毒国内毒鱼约有170余种,按含毒部位和毒素的性质,毒鱼有豚毒鱼类、含高组胺鱼类、胆毒鱼类、肌肉毒鱼类、毒贝类等。食青皮红肉鱼类(鲭鱼、鲐鱼、秋刀鱼、金枪鱼、沙丁鱼等)容易中毒。这些鱼类如果保存不当被细菌污染后,鱼体的蛋白质可能被分解而产生大量组胺及其它有毒物质,人们食入这类被污染的鱼,10分钟至3小时之内会引起鱼组胺中毒。可出现头晕、头痛、面红、胸闷、气短、口干、心跳快、血压下降等。有时出现荨麻疹、眼红、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其他毒鱼、毒贝中毒以神经症状为主,可导致死亡。
食用海鲜需要注意(1)饭前便后要认真洗手;(2)一定要注意海鲜是否干净、新鲜,是否彻底加热、蒸熟煮透。如果有异味,疑变质或发现半生,应立即停止食用;(3)海鲜要就着食醋(加姜末)、生蒜吃,能起到一定杀菌作用;(4)吃海鲜的同时,少喝或不喝饮料,以免破坏、冲淡杀菌屏障胃酸。同时,不能暴饮暴食;(5)有胃病、溃疡病、胃切除者或血型为O型者不要食海鲜,因为此类人群比较容易感染霍乱。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有哪些特点? (二)
优质回答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中,在含食盐浓度3%~3.5%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故又称致病性嗜盐菌。在沿海地区的夏秋季节,常因食用大量被此菌污染的海产品,引起爆发性食物中毒。在非沿海地区,食用此菌污染的腌菜、腌鱼、腌肉等也常有中毒事件发生。
副溶血弧菌是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本菌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6%食盐水繁殖迅速,每8~9分钟为1周期,低于0.5%或高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在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56℃加热5~10分钟灭活,在1%盐酸中5分钟死亡。
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潜伏期1小时~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致意识不清。
对于本病预防措施是不生食海鲜,不在海滩或农贸集市上购买烧烤海产品;注意海鲜是否干净、新鲜,是否彻底加热,蒸熟煮透。如有异味或发现半生不熟,切忌食用;吃海鲜时要佐以食醋、姜末和生蒜。剩菜、剩饭食前必须充分加热。
预防医学考试辅导——常见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三)
优质回答常见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的一大属细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生活力强,在水、肉类及乳类食品可存活数周或数月。不耐热,55℃小时或60℃ 15~30分钟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2.引起中毒食物主要为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畜禽肉、蛋、奶类及水产品。畜禽肉中沙门氏菌可分别来自于生前感染及宰后污染。
3.中毒大量沙门氏活菌随食物摄入后,在肠道繁殖并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沙门氏菌也可产生外毒素,称沙门氏菌肠毒素,作用于肠壁,引起粘膜炎症、水肿、充血和出血;沙门氏菌被破坏、吞噬后还可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腹痛、腹泻。 考试大网站整理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天,一般为12~24小时。主要症状:呕吐、腹泻,大便呈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有时带脓血或粘液。多数病人有发热体征,体温可高达38℃~40℃,重症病人可出现寒战、惊厥、谵妄、抽搐、昏迷等症状。病程3~7天,预后良好。
(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副溶血性弧菌,通常存在于近海的水体中。在食盐3%~4%的食物中生长良好,在食盐10%的咸菜中能存活l个月。不耐热,60℃ 5分钟或80℃ 1分钟即被杀死,对酸敏感,2%醋酸或50%食醋即被杀死。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海产鱼、虾、贝、蟹类和咸菜等。或被污染海产品间接污染的食品。
3.中毒机制大量副溶血性弧菌随食物摄人,在肠道繁殖,并侵入肠壁上皮细胞和粘膜下组织,引起炎症、水肿和充血,还可产生肠毒素及耐热性溶血素,使人体出现腹泻和粘液、血便。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左右。主要症状:腹痛、频繁腹泻,每天5~6次,多者达20次。大便呈洗肉水样,后转为脓血粘液便,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发热体征,体温多在38~39℃,重症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少数病人有意识不清,循环障碍。病程3~4天,一般预后良好。
(三)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1.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某些血浆凝固酶阳性的菌株,可产生致急性胃肠炎的外毒素,即肠毒素,随食物进人人体后即可引起中毒。肠毒素耐热,加热100℃ 2小时方可被破坏。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制品、剩米饭、糯米糕、鱼和奶类及其制品。
3.中毒机制肠毒素随食物迸入人体,作用于迷走神经内脏支,引起反射性呕吐;作用于肠道使肠蠕动增强,水分的分泌和吸收紊乱而致腹泻;肠壁产生炎症反应,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可致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4.临床表现潜伏期l~6小时,多为2~4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反复呕吐,常呈喷射状,上腹疼痛、腹泻,水样便,体温正常或稍高。病程1~2天,预后一般良好。
(四)肉毒毒素中毒
1.病原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厌氧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尘土和动物粪便中,鱼贝类也可带菌。
肉毒梭菌芽孢耐热,干热180℃ 5~l5分钟或湿热100℃ 6小时方可杀死。肉毒毒素不耐热,加热75℃~85℃ 10~15分钟即可被破坏,在pH>7时,可迅速分解。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豉、豆酱等,肉制品、鱼制品、罐头及凉拌菜等也可引起。
3.中毒机制肉毒毒素为剧烈神经毒,主要作用于脑神经核、神经肌肉接点和自主神经末梢,阻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
4.临床表现潜伏期6小时至半个月,一般为l~5天。典型症状以对称性脑神经损害为特征,如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复视、咀嚼和吞咽困难,伴有声音嘶哑、语言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颈肌无力、头下垂等。由于呼吸肌麻痹可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死亡。该中毒病死率高,但积极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治愈后一般无后遗症。
嗜盐菌食物中毒的反应有哪些? (四)
优质回答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约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嗜盐菌食物中毒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疾病病理主要病理变化为空肠及回肠有轻度糜烂,胃粘膜炎、内脏(肝、脾、肺)淤血等。易发人群患者体质、免疫力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型性。山区、内陆居民去沿海地区而感染者病情较重,临床表现典型;沿海地区发病者病情一般较轻。在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季节,根据进食可疑食物(腌渍品、海产品)、集体发病、潜伏期短而起病急骤、发热和腹痛均较其他肠道传染病为严重、腹泻物呈血水样、失水多见等特点,临床诊断即可成立,对可疑食物进行培养,有时可分离出和粪便中相同的副溶血弧菌。嗜盐菌食物中毒应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乱等鉴别。
疾病治疗
(一)、支持及对症治疗脱不者需输入生理盐水及葡萄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失水。血压下降者,除被补充知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
(二)、抗菌药物轻者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虽然生活经常设置难关给我们,但是让人生不都是这样嘛?一级级的打怪升级,你现在所面临的就是你要打的怪兽,等你打赢,你就升级了。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气馁。如需了解更多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信息,欢迎点击黑律帮网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