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执行过程亲历者

死刑执行过程亲历者

导语

死刑,作为法律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其实施过程历来备受社会关注。对于死刑执行过程的亲历者而言,这段经历无疑深刻且独特。他们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公正与人性的见证者。本文将通过一位死刑执行过程的亲历者视角,带您走进这一神秘而庄重的环节,了解其背后的程序、人文关怀以及历史变迁。

一、死刑执行前的准备

在执行死刑前,一系列严谨而细致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据一位亲历者回忆,执行队伍会在接到通知后迅速集结,明确分工,包括射手、副射手、警戒组等。他们会进行临时的开枪操练,以确保枪声的一致性和执行的准确性。同时,看守所内的死刑犯也会被特别关注,以防意外发生。这一阶段,不仅考验着执行者的专业素养,更体现了对法律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执行死刑的程序

执行死刑的程序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在执行前,审判人员会对罪犯进行身份核对,确保其准确无误。同时,询问罪犯有无遗言或信件,并给予记录。这一环节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即便是面对死刑犯,也尊重其最后的话语权。执行时,通常会在刑场或指定的羁押场所内进行,采用枪决或注射等方法。执行完毕后,法医会验明罪犯是否确实死亡,书记员则负责记录整个执行过程。这一系列程序不仅确保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公正的追求。

三、死刑执行的人文关怀

在执行死刑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同样不可或缺。一位亲历者回忆起一次执行任务时,一名因抢劫杀人被判死刑的年轻罪犯在执行前向法警要了一支香烟,大口大口地抽着。这一细节,或许是他面对死亡前最后的平静与自我慰藉。此外,在执行完毕后,执行者会迅速离开现场,避免给罪犯家属带来额外的心理创伤。这种细腻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法律在执行过程中的温度。

四、死刑执行的历史变迁

死刑的执行方式并非一成不变。从古代的斩首、凌迟等残酷刑罚,到近代的枪决,再到现代的注射死刑,死刑的执行方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这一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也体现了法律对人权的日益尊重和保护。如今,注射死刑因其更加人道和减少痛苦的特点,逐渐被广泛采用。这一变迁背后,是法律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公正的不懈追求。

五、亲历者的感悟与思考

对于死刑执行过程的亲历者而言,这段经历不仅仅是职业的一部分,更是对生命、公正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们见证了法律的庄严与公正,也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复杂。在执行过程中,他们既要保持冷静和专注,又要时刻铭记法律的初衷和人道的精神。这种经历,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法律、关注人性。

总结

通过一位死刑执行过程的亲历者视角,我们了解了死刑执行的严谨程序、人文关怀以及历史变迁。这段经历不仅是对法律的执行,更是对生命、公正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死刑作为法律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其执行过程不仅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更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死刑的执行将更加

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是出名土匪头子,他是怎么死的? (一)

《智取威虎山》是一部相当有影响力的老电影,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时至今日都深入人心。有正派的英雄角色杨子荣,机警敏锐,卧底的每一步都让人胆战心惊,也有作为大反派的土匪头子座山雕,阴险狡诈,手段狠辣,集反派人物特性于一身。那么,很多人心中一直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历史上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座山雕吗?如果存在,那么他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生于土匪世家,生计所迫落草为寇

众所周知,《智取威虎山》是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所改编,而这本小说的创作也是依据作者在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因此小说里的座山雕是确有原型的。

座山雕的原型叫作张乐山,山东人。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土匪出身,也算是生在了一个“土匪世家”,当土匪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祖传的手艺。但是土匪这一行当的危险性的确不低,在幼年时就遭遇了父母双亡。

12岁那年,他决定和当时的很多山东人一样,加入到闯关东的大军之中,成为了黑龙江的一名伐木工人。但是,伐木对张乐山而言实在是过于劳累,因此,干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还是决定重操旧业,落草为寇,加入了当地的匪伙,成为了一名土匪。

能力出众,诡计多端,各方势力都奈何不得

张乐山本人确有一身本领,他体力过人,据传在年老的时候还能追得上野兔,枪法也很好,并且由于当过伐木工,对当地的地形非常熟悉,最重要的是心狠手辣,这对于一名土匪可谓是核心素养。在加入匪伙后,他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成为了匪首。

成为匪首后,张乐山带领自己的一票人马做大做强,虽然招来了官府的注意,从清末到解放前,不断有人试图歼灭他们,但由于张乐山的狡猾,都无功而返。甚至连同为土匪出身的张作霖都没能将他们拿下。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成为伪满洲国和日本统治的地区,东北抗联和日伪军队都曾试图拉拢张乐山,但他也只是多方收受好处,并不真心实意帮助谁。在前去接受日本招安的时候,他由于多疑,酒席吃到一半就从酒楼上跳了下来,逃出城区。这也传为一段笑谈。

杨子荣深入虎穴,使“座山雕”伏法

日本战败后,张乐山仍然秉持自己左右逢源的手段,一方面接受解放军牡丹江军区的收编,另一方面又和国民党军队暗通款曲,收取好处,所以他的小日子依旧过得有声有色,似乎什么都影响不到他的山头。

1946年,东北多地的土匪都被擅长游击战、运动战且得民心的人民军队所剿灭。张乐山一伙虽然熟悉地形、狡诈多端,但为自保也不得不放弃资源退入深山老林之中。

但是,深山老林毕竟养活不了一众以劫掠为生的土匪。于是在不久之后,困难至极的张乐山就给当地政府送去了一封恐吓信,说如果不提供10袋白面,20件棉衣,就要让官员人头落地。

正是凭借这封信,确定了张乐山已然山穷水尽的处境。于是牡丹江军区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前去剿灭,但大部队的搜索还是一无所获。因为张乐山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狡猾的本性没有改变,他的人马藏在地窖里,在周边设置三道哨卡,只要围剿部队惊动任何一道,他就会逃之夭夭。

这时,大家最为熟悉的故事就发生了。后来写成了《林海雪原》一书的团副政委曲波,派出侦察员杨子荣和5名战士,冒充成刚被解放军剿灭的另一伙土匪,前来“投靠”张乐山,但负责接待他们的小头目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只是一直推说在“请示”,始终不让杨子荣与张乐山见面。于是,为了有机会接近张乐山,杨子荣假装暴怒,押着小头目,要求到大当家那里说理,一行人直奔张乐山藏身之处而去。

但是真实的故事还是不如电影精彩,杨子荣直接进入了张乐山的藏身处,此时张乐山正在吸食大烟,未及反抗,就被擒获。6名解放军战士押着二十余名土匪下了山。随后,张乐山被关押于牡丹江监狱。

网络上有传言说他是病死狱中,但查历史档案可以知道,对张乐山的死刑审判,程序完备,很多群众观看了审判全程。负责签署死刑命令和执行死刑的亲历者也有记述,因此“座山雕”最终的结局是被枪决,这是可以确定的。

张安乐相关事件 (二)

张安乐相关事件主要与“江南案”及其后续发展有关:

“江南案”亲历者:张安乐是“江南案”的亲历者之一,对该案有深入的了解和直接的体验。

为蒋孝武辩护:在“江南案”爆发后,张安乐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蒋孝武与该案无关。他认为,将蒋孝武卷入案件是为了保护更高层人物,并确保蒋经国不会轻易放弃汪希苓等人以保全自己。

影响案件审判:张安乐等竹联帮成员手中的证据材料对“江南案”的审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当局因为忌惮他们手中的资料,害怕他们公布更多信息使当局难堪,因此在审判过程中有所顾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最终结果。特别是确保了涉案人员陈启礼能保住一命,未被判处死刑。

综上所述,张安乐在“江南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言论和行动对案件的审判和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哪种针对女性的欧洲刑罚,让她们竟然能笑着招供? (三)

刑罚自古有之,是为了惩罚犯错者、违法者由掌权人设立的处置手段。想到刑罚,你的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一些词语猛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诸如:"五马分尸"、"车裂"、"炮烙"等等的酷刑。

我国历史上发明了各种各样刑罚和刑具,耳熟能详的是"斩首"。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就惨遭各样的刑罚。

如:"车裂"又称五马分尸,兴起于商鞅变法时的秦国,而商鞅本人也是死于该刑罚。"凌迟"可以称其为"千刀万剐",明末清初的抗金名将袁崇焕死在该刑罚下。"腰斩":明初,朱棣通过不光彩的方式上位,想让方孝孺给他写诏书,但是方孝孺不肯,还骂他,于是方家被灭族,他则被处以腰斩之刑。"炮烙":虽然并没有名人死于该刑,但是它足够变态,让活生生的血肉紧紧的贴着烧红的铜柱,身体被烈火一点点吞噬殆尽。

这些刑罚都是让亲历者经历无法想象的痛苦而死亡,并且让旁观者心寒胆颤而最终达到治理恶的目的,使恶不敢滋长,收敛,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维护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定的作用,但是所有的刑罚一定都是痛苦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有一种刑罚用人的正面表情——笑,作为刑罚。你一定还记得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幕:张无忌强迫赵敏发笑,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赵敏最后屈服了,笑刑真的有这么强大的威力吗?

原理是这样的:人在不停笑的过程,会导致肺中的空气越来越少,前期会让人产生头晕感,这是因为脑部供氧不足导致的,之后随着情况的加重,晕厥持续加重,笑声会渐渐降低,最终因为缺氧窒息而亡。

还有这样的操作,人竟然被活活的笑死?看来以后不敢随便说xswl。但是这样的骚操作竟然早就出现了!早在西汉时期,就有这种刑罚的存在,相较于车裂、斩首、凌迟这些可怕的刑罚,笑刑是温柔的,至少受刑者可以留下一个全尸,体面的死去。这种刑罚后来渐渐被遗忘,但是却在多年后兴起于欧洲。

欧洲笑刑的实施手段是这样的:行刑人将犯人固定好,确定其不会挣脱束缚,准备好山羊和蜂蜜,然后将蜂蜜抹到犯人的脚掌上,等到蜂蜜被舔舐干净后,再次抹上蜂蜜,周而复始,直至受刑人窒息死亡或者招供。

当然,除了脚掌也可以是其他部位,腋下、肚脐等部位也有同样的作用。在旁人看来,笑刑并不存在血腥,甚至是在"欢声笑语"中,结束生命,然而这样的刑罚同样痛苦,旁观者只会惊诧于受刑人的表情变化和时不时从嘴中蹦出的求饶的话语。

笑刑看似是人畜无害的模样,但是受刑人的感官就很差了,从忍受瘙痒到笑出声再到哈哈大笑知道开始出现晕厥窒息的情况,这时候犯人只能模糊着意识求饶,尽管还在笑,但是这种笑是致命的,任何人都不想再轻易尝试。

二战期间,亨·黑格尔的人目睹了笑刑并将其记录在书中The Men With The Pink Triangle。描写的受刑者从忍笑、大笑、放声大哭到泣不成声的过程。Vrenon Wiehe 所写的Sibling Abuse书中,发痒作为一种身体,会激起强烈的,包括呕吐、失去意识包括求饶。

欧洲人的笑刑针对的更多的是女人,因为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的感官系统更加的发达,这也就导致了在笑刑的受刑过程中,女性更加的敏感,更容易发笑,笑刑的作用也就越大。

忍受笑刑本身就是刑罚的一部分,意志足够坚强的人,可以进行短暂的支撑,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五六分钟的时间是人们承受的极限,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就忍不住了,如果硬生生的憋住,只能面临一个憋死的下场。二战时期的纳粹就曾使用过这种刑罚,见证者看着人们先从忍受笑意到大笑再到哭泣,场面甚至比屠杀还要悲惨,活脱脱的一副地狱中冤魂受难的场景。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刑罚渐渐尘封在历史中。现代社会用各式各样的法律代替了残酷的刑罚,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用不同的手段方式,这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必然历程。我们应当庆幸我们生活的时代足够和平安宁,而不是封建社会那样动荡的乱世,正因为乱世用重典,才让酷刑成为维系社会安宁不能缺少的手段。

美军占领达豪集中营后为何要枪杀德军俘虏? (四)

1945年4月29日正午,美军的第七、第四十二、第四十五步兵师的部队占领了位于德国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在来到达豪集中营之后,完全被集中营的惨状所震惊。这些愤怒的美国士兵愤怒的将一部分集中营内的党卫军俘虏给枪杀了,这种行为很明显是违反《日内瓦公约》的。不过关于这次杀俘事件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说法,特别是被枪毙的党卫军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各种说法都有。那么今天小编就根据各方面不同的材料,对此次事件做一个详细的梳理。

美军占领集中营时发生了什么?

4月29日上午十一时左右,美军步兵开始向达豪集中营进发,此时他们中大多数人还不知道集中营意味着什么,在靠近集中营的铁路上,他们发现了一列被抛弃的列车,当美军打开车厢门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整整39列车厢全部装着枯瘦如柴的尸体,大约2000多具,腐烂的皮肉、流淌的脑髓和粪便散发出恶臭,引来成群的苍蝇嗡嗡乱飞。许多人忍不住呕吐,有些人失声痛哭,被纳粹暴行激怒的士兵们已无法控制情绪,报复,或许是他们心里唯一的念头。

美军发现装满尸体的列车。

当美军尖兵到达集中营大门口时,铁丝网里的囚徒发现了他们的身影,一名犹太人欣喜若狂的叫喊着美国人奔向大门,但它立刻就被塔楼上的党卫军卫兵开枪射杀。美军在门外目睹了这一切,他们向塔楼开火,塔楼上的党卫军举着手走下来投降,立即遭到美军枪击,几名党卫军当场毙命,而这只是杀俘事件的开始。当大部队开到时,随军牧师请求犹太人与他一起祷告,随军记者用相机记录下此后发生的一切。

塔楼下被击毙的党卫军。

美军打开了集中营大门,向集中营内部行进的过程中,沿路发现了更多倒毙的尸体,在毒气室与焚尸炉旁边一排平房里,美军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犹太人尸体,这些赤身裸体的尸体从地板堆积到了天花板,这下子美军的怒火彻底爆发了。

在战场上历经生死的军人,可以说对血腥和尸体已经见惯不惊,但面对数量如此众多被刻意被屠杀的平民,情绪失控是具有正常思维和良知的每一个人的必然反应,党卫军俘虏在美军眼里已不能算作战俘,他们已成为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干掉这些恶魔,是愤怒到极致的本能反应,这就是枪杀党卫军俘虏最原始的冲动和最简单的动机。

投降的党卫军士兵。

接收达豪集中营

美军第42师(彩虹师)副师长亨宁·林登准将与部下进入集中营后,看见三个人举着白旗走了过来,举旗的是瑞士红十字会代表维克多·马雷尔和两名党卫军,其中一个是集中营代理指挥官海因里希·维克。维克正式向美军投降,他告诉林登,他们昨晚才到达这里,集中营的看守把营地移交给他后就都逃跑了,他接到命令留在这里负责将集中营移交给美军。

从左到右分别是海因里希·维克、比利时记者帕乌尔·里维(戴眼镜者)、红十字会代表维克多·马雷尔(扛白旗者)和亨宁·林登准将。

维克报告手下大约有100多名来自其他集中营的党卫军警卫,达豪的党卫军训练营还有300多党卫军,这些人有些是党卫军监狱的犯人,有些是匈牙利党卫军。他已下令不许开枪,集中营关押着4.2万名半疯的囚徒,其中很多人感染了斑疹伤寒,林登向维克宣布:我以美国陆军彩虹师的名义接受营地投降。

党卫军上层很可能已经意识到,达豪的罪行无法掩盖,集中营的看守面临被报复的风险,所以才调来其他部队代替原来的看守。他们认为只要直接虐待囚徒和实施屠杀的集中营看守撤离,美军和获得自由的囚徒们就失去了报复的目标,因此前来替换的党卫军是安全的。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被愤怒取代了理智的美军和囚徒们才不管这些细节,只要是党卫军,就是他们报复发泄的对象。

红会代表与党卫军指挥官维克,后面是装尸体的列车,维克在移交达豪集中营后就永远失踪了,据说被美军枪毙。

枪杀党卫军俘虏的经过

就在林登将军接收集中营的同时,在集中营的后门附近,第157步兵团I连连长威廉·沃尔什中尉将四名党卫军俘虏关进一辆货车车厢,然后下令开枪,随后艾伯特·普鲁特下士爬上车厢,挨个对德军补枪,这是最早发生的杀俘事件。林登准将后来回忆,他与维克谈话时曾听到了枪声,他误以为是党卫军在抵抗,还质问维克为何会这样?维克表示迷惑,其实这是美军在开枪。

沃尔什与杰克·布什赫德中尉一起带队进入集中营,下午两点半,两名军官命令美军把党卫军与国防军俘虏分开,然后把50多名党卫军俘虏赶到一处围墙下面,这里原来是堆煤的地方,旁边是一所医院,第3营营长菲利克斯·斯帕克斯中校正好路过,他并没有意识到美军会开枪。但他刚走过不远,就听见背后响起了枪声,他急忙跑回去,看见一名年轻士兵正架着机枪,一边歇斯底里的大叫一边扫射,其他士兵也使用自己的武器在射击,斯帕克斯立即制止了士兵的行为,但已经有十几个党卫军被打到。据斯帕克斯叙述,当时打死了12名党卫军俘虏,另有几人受伤。

美军枪杀党卫军时的照片,看起来倒下的德国人很多,其中有些是伤员。

另一名美军中尉医官霍华德·布奇纳证实了斯帕克斯的说法,他向调查此次事件的约瑟夫·惠特克中校说,在下午四时左右,他来到枪毙德军的现场,看见大约有十五六名死伤的德军躺在围墙下面,其中受伤的德军还在移动,但他没有检查德军死伤的具体情况,而且他也不知道开枪的哪个部队的士兵。

枪毙俘虏的现场。

围墙下枪杀俘虏的行为被制止后,部分美军士兵偷偷把枪支递给了囚徒,又有一些党卫军被囚徒击毙。还有一些党卫军俘虏被犹太人用铁锹木棒等工具打死,一些被称为卡波犯人头儿也被囚徒们活活打死,尚不解恨的囚徒们还肢解了其中几个罪大恶极的卡波的尸体,最终,达豪集中营在短暂而血腥的混乱之后恢复了秩序。

获得解放的囚徒在报复党卫军。

关于美军枪毙党卫军俘虏的事件,流传着很多版本,之所以会产生众说纷纭的现象,根源就在于战后美国一直严密的封锁了此事件的一切资料,而事件亲历者、军医霍华德·布奇纳后来写了一本书,对事件的经过做出了与他当初证词截然不同的描述,让这件事更加扑朔迷离。

一名囚徒在指责党卫军,旁边的国防军心惊胆战。

霍华德1986年出版了一本名叫《达豪,复仇的时刻》的回忆录,在书中他提到,当医院旁边枪杀俘虏被制止后的几个小时,在煤场又发生了一次规模更大的杀俘行为,这次枪杀了520名俘虏,其中346人是印第安切诺基人杰克·布什赫德中尉下令枪杀的。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霍华德承认自己并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的经过,那么他为何会写出这个故事并得出如此精确的死亡数字呢?是美国军方采取高压手段彻底封住了所有人的嘴巴、还是霍华德确实掌握了内幕消息?不得而知。

一名囚徒背着枪,正在挑衅党卫军,美军在旁边观看。

官方调查报告

美第七军检察官约瑟夫·惠特克中校奉命对枪杀俘虏事件进行调查,在实地考察了现场并询问了大量证人后,他于6月8日提交了一份关于指控在达豪集中营虐待德国警卫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1991年在华盛顿国家档案馆发现了一份副本,并公开发表。

惠特克在报告中陈述了以下情况:

一、沃尔什中尉在达豪集中营后门处决了四名投降的党卫军。

二、沃尔什确实下令将党卫军与国防军俘虏分开。

三、沃尔什下令在围墙下面枪杀俘虏,使用了轻机枪、手枪及冲锋枪,17名俘虏被杀,其他人受伤。

四、布什赫德中尉与沃尔什共同指挥了枪杀俘虏的行动,他亲自向俘虏开了枪。

五、军医霍华德中尉被控失职,因为他没有查看和救治受伤的俘虏。

六、沃尔什解释俘虏们朝美军移动,可能会反抗或试图逃跑,美军不得已才开枪,这种说法存疑。

七、被囚徒们处死的俘虏或卡波在40人左右。

八、发生枪杀俘虏的事件之后,由C连接替了I连的警戒任务,没有再发生处决俘虏的行为。

九、被枪毙的德军尸体几天后才掩埋,他们的身份牌被摘掉后消失不见了,无法确定尸体的身份。

报告没有提及霍华德所说的第二次更大规模的处决行动,而传说杀死520名俘虏的行动正是指的第二次处决,但它的来源仅仅是霍华德个人的说法。

3营指挥官斯帕克斯认为当天被处决的俘虏不会超过50人,枪杀500多人显然是夸大了数字,当天157团团部的记录显示,大约有1000多名俘虏被带到团部的集结点,其中包括来自达豪集中营的几百名俘虏,这些人最后都被送到了战俘营。

囚徒们在报复党卫军。

另外还有一个被忽视的死亡群体,那就是达豪集中营的党卫军家属,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不知道他们为何没有逃走。当美军占领集中营后将他们赶出家门,有些妇女把氢化物胶囊塞进小孩嘴里,告诉他们如果美国人射杀你们的父亲,就咬碎胶囊,在美军开枪杀俘时,很多妇女自杀,大约有24名儿童也自杀身亡。

这个说法出自德国俘虏赫伯特·施托尔普的一封电子邮件,他是达豪的美军留用人员,至于情况是否属实,未见任何官方记录,值得注意的是,他也并未提及发生过第二次杀俘行为。

获得自由的囚徒在庆祝。

汉斯·林伯格是一名党卫军伤员,当时正在煤场旁边的医院住院,他陈诉遭到美军殴打,院长施罗德博士也被打得头破血流,有一名党卫军在医院被枪杀。后来他被美军拉到了围墙下面枪毙,但他并没有被打死,他也说有12名俘虏被杀,他还特别提到美军那一边有拿着相机的新闻记者。

另一名美军老兵多尔迪说,他看见十几具党卫军的尸体躺在墙下,一个美军士兵用匕首切下尸体的手指,他想要那根手指上戴着的党卫军戒指。

结论与争议

从目前公开的材料来看,官方认定杀俘事件的死亡人数在50名左右,这就是最终结论。至于被犹太人私下处决的俘虏,因为每个集中营或多或少都发生过类似事件,所以并没有记到美军头上。

美军的军事法庭准备对涉事人员提起诉讼,其中斯帕克斯中校、沃尔什中尉和布什赫德中尉是主要责任人。此时乔治·巴顿将军刚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美军占领区军事长官,巴顿将军否决了对涉事美军所有的指控,他命令销毁全部材料,封锁消息,终止调查,这很符合巴顿的性格,军事法庭最终没有开庭,也没有任何美军受到正式的指控。那些布什赫德中尉在法庭上揽下所有罪名、最终无罪释放的传闻都是不存在的。

杰克·布什赫德中尉(左)

艾森豪威尔则发表了一份公报:我们解放了臭名昭著的达豪集中营,释放了3.2万名囚犯,300名党卫军警卫被治服。他在公报中没有提到处决俘虏的任何消息,新闻媒体对此事只做了简单的报道,更多的报道集中在达豪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方面,与大屠杀相比,杀俘的消息根本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反而被认为是正义的复仇,它满足了人们惩治罪犯的呼声,在此后的岁月里,此事逐渐被时间所淹没。

获释的囚徒们在指认党卫军。

直到1986年霍华德的书出版,人们才再次拾起了这个话题,他的资料被多次转载,至今网上流传的很多资料都是出自霍华德的说法,但1991年惠特克的调查报告公开,又再次引发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死亡俘虏的人数上,反对者认为霍华德的记录不准确、随意编造数字被某些组织利用,借此机会来支持这些组织对达豪事件的歪曲报道。诡异的是,也有亲历了事件老兵却支持霍华德的结论,这就让整个事件再次复杂起来。

达豪杀俘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由于原始资料已经悉数销毁,真相或许已成为永远的秘密,但史学界对这件事的定性上,几乎一致认为是正义的行为,没有人去谴责美军屠杀俘虏,更没人指责他们犯有战争罪,这就是道义的力量吧。

就客观事实而论,美军确实违反了《日内瓦公约》的规定,但换个角度分析,党卫军在战后被法庭认定为犯罪组织,他们无法享受国际公约规定的战俘待遇,那么美军对俘虏进行处决,也可以认为是未经法庭判处私自对罪犯执行死刑,这种概念与战争罪完全是天壤之别,至少它在道德层面是正义的,只不过违反法律程序而已,它属于非法的正义。

党卫军俘虏被处决是发生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意外事件,他们的下场纯属咎由自取,但历史往往会带给人很多遗憾,倒在正义枪声下的俘虏,多数都并不是达豪集中营的看守,除了极个别留下外,大部分恶贯满盈的看守已经提前逃跑了,被枪毙的这些党卫军只不过正好呆在达豪,成为看守的替罪羊。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死刑执行过程的信息了解不少了,黑律帮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