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奸懒滑馋的人,他们或许善于推诿责任,或许总是寻找各种借口逃避工作,又或许对美食有着难以抗拒的贪欲。与这样的人相处,确实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耐心。我们不能一味地迁就他们的懒散和狡猾,但也不能过于严厉,以免激化矛盾。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明确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用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去引导他们,或许能够逐步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怎么与奸懒滑馋的人相处 (一)

答怎样与人相处
不论与什么人同处,总要定意宁可使人亏负我,我总不亏负人。
不论与什么人同处,总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作真诚的事。说谎作伪是人和人中间许多纠纷的起源。越是聪明人越需要注意这件事。
不论与多少人同处,总要存心公正,一视同仁,不可特别与一两个人亲近,却与其他的人疏远。尤其不可袒护自己所爱的人,一有这种情形,势必引起别人的嫉妒,许多纠纷就因此发生了。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学生,上司对属员,兄弟,姊妹,同学,同事,彼此中间都必须谨防这种情形。
不要以自己的长处骄人,也不要轻看那些多有短处的人。
与人同处,要多顾念别人的事。竭力体恤别人别人,服事别人,甘心作别人的仆役。
不可向比你软弱或比你地位低的人轻易发怒,叱喝他们,给他们难堪。这不只使他们受痛苦也使你自己受损害。
要心宽量大。无论别人怎样亏负你,怎样藐视你,怎样批评你,怎样忌恨你,怎样损害你,总不要介意,不要放在心中。要乐意饶恕他们,容忍他们,
不要轻易听信别人所说批评论断毁谤的话,自己更不可说这样的话。人和人中间许多纠纷事故都是由人的嘴造出来的。
总不要想站在别人的上面,叫别人尊重你;要甘心站在别人的下面,尊重别人。只有甘心站在别人下面的人才配站在别人的上面;只有肯尊重别人的人才配得人的尊重。
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
有什么好处利益,让别人去得;有什么危险患难,要自己来担。
性情暴躁言语激烈的人应当特别留意改正自己这种缺点。有些人在其他的事上都可爱,就因为有这一样缺点,与人同处,就总使人受痛苦,总与人不能和睦。这真不是一件小事。
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
不要以你个人的生活状况作为标准去批评别人。人的体健不一样,习惯不一样,家境不一样。你可以吃得很粗的饭食,但你不能断定人都该吃这种饭食。你可以穿破旧的衣服,但你不能断定人都该穿这种衣服。你可以住草房睡土炕,但你不能断定人都该住这样的房,睡这样的炕。你的身体忍受得了的,别人也许忍受不了。你习惯了这种生活,别人也许一点都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按你看是奢侈的了不得,在他也许已经是极大的牺牲,极大的舍己。同时你的牺性也许还远不及你所批评的人。用自己的生活状况作标准去批评别人,不只是极无知的行为,也是使你总不能与人和睦的一个原因。
爱别人,要看作自己当尽的本分。得人的爱,受人的帮助,要看是别人待自己的恩情。自己待别人有好处不要记念,别人待自己有好处不要忘记。
要爱惜别人的东西比爱自己的东西更甚。好好帮助别人爱护保守。不可粗心损坏,不要轻易借用,更不可向索取,连贪爱的意念都不可起。许多人与人同处发生纠纷,就是因为在这一点上遭了失败。
别人如果损坏了你的什么东西,不要为此难过生气,更不要为此与别人争吵不和。损失了东西是小事,心灵受损害,使别人受痛苦,伤了别人对你的爱心和感情,这种损失是无法补偿的。
若是你愿意藉着你与别人共营的生活荣耀神人,你必须准备着舍弃你的尊荣,你的财物,你的安逸,你的爱好,你的个性,你的成见;
不可轻易信任人,轻易信任人不免受人的欺哄。但也不可轻易猜疑人,许多的祸患纠纷就起源于猜疑。其实本来什么事情也没有,就被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从自己那多疑的心境中造出无穷的祸患来。头脑简单的人容易信任人,头脑明敏的人容易猜疑人。轻易信人的结果不过是自己受些外面的损失。猜疑人的结果却使自己心中充满了苦恼不安,还使别人受到无穷的痛苦连累。比较起来还是头脑简单的人少受些苦少害些人呢。聪明却不轻易猜疑人的人才真是智慧人。
当爱人,也当接受别人的爱,才能使人更多爱你。比方说,一个人出于爱心留你吃饭,你恐怕亏负人,便不肯吃,或是一个人送你一件礼物,你恐怕亏负人,便立时回送他一件礼物,这都无异于告诉他说:“我不接受你的爱”。这样便伤了那个人的心,使他再不能爱你。你的存心也许是好,但你却作了一件无知的事。希望得人的爱是不好的事,拒绝人的爱也不好。存心想亏负人是不好的事,不肯接受人的爱也不好。
性情急躁的人无论说什么话作什么事,要迟缓一些,恐怕别人赶不上你。性情迟慢的人无论说什么话,作什么事,要加快些,免得使人因为等候你以致着急。
你得了好处的时候肯与别人同享,你遭遇祸患的时候别人才肯与你同当。
与别人同处总当尊重别人的自由,不然你便永远不能同人和睦。有些愚妄的人与别人同处总愿意干涉别人,叫别人在一切事上都服从他,甚至与他毫无关系的事,他也要去干涉别人,指挥别人。结果弄得人人厌恶,人人远离,真是糊涂到极点的事。
无论见别人得什么好处;总不可存嫉妒的心。嫉妒人的人永远不要希望能与人同处得好。
与人同处如果有一个时期过分的亲热,将来一定有一个时期要特别的疏远,要避免将来的不幸,还是现在不要过分亲热。“人情淡始长”,“友如画梅须求淡”,都是这个道理。
头脑简单模模糊糊的人多数都能和人同处得来。惟独那些聪明机警的人倒总是同什么人都处不好。这并不是他们的聪明害了他们,乃是他们的骄傲,狂妄,自私,虚伪,猜疑,嫉妒,害了他们。如果他们肯谦卑,诚实,真挚,慈爱,他们一定能比其他的人与人处得更好,也更多得人的敬爱。
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这是与人同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看自己的时候要多看自己的短处,看别人的时候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
“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分析分析:奸出人命赌出贼 (二)
答赌近盗,奸近杀
俗话说:“赌博场里出贼情,花柳巷里出人命。”又说:“赌近盗,奸近杀。”还说:“奸出人命赌出贼。”
一、先说“赌近盗”
赌者多是精明人。俗话说:“十个赌汉九个精。”又说:“多少糊涂事,都是精人做。”
赌钱的初衷是想赢钱。俗话说:“输钱只为赢钱起,赢是糠,输是米。”又说:“不赢谁肯耍(耍钱)。”
赌博的结果是输钱。俗话说:“钱到赌场,人到法场。”又说:“千钱阄下死。”还说:“十个赌汉九个穷,唯有庄家天不容。”只有庄家一家是最大的赢家,他家多是输家。
输了总想往回捞。俗话说:“赚上还想上,小蛇吞大象;输下还想捞,斗鸡不长毛。”又说:“赌博想翻盘,一只碗,一只篮。”
久赌必然上瘾。俗话说:“赌汉三不贵:不饥、不冷、不瞌睡。”又说:“败人不顾耻,赌博输到死。”
败人的结局是做贼。俗话说:“人到穷时想偷天。”又说:“吃喝嫖赌抽,钱不够用做贼偷。”还说:“赌者贼之源。”
赌博坏世风。俗话说:“赌钱场上无父子。”又说:“耍钱薄,吃酒厚。”还说:“赌博赌博,越赌越薄。”所以在我的家乡,老人们常说:“宁遭三年灾,不出一窝赌。”故赌徒在当地是颇遭人唾弃的。老话说:“赌自己的钱,众人骂;读自己的书,众人夸。”
二、再说“奸近杀”
1.色道迷人深。我在《英雄难脱美人手》中,曾引用过仲尼与佛陀的话。夫子在《论语·子罕》和《论语·卫灵公》中两次讲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佛陀更是感叹,幸亏“色”只有一种,倘若有两种“色道”迷人,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够挣得脱呢!(《四十二章经》:“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所以古谚云:“酒不醉人人醉酒,色不迷人人迷色。”
2.色满虚荣心。俗话说:“奸不厮欺,俏不厮瞒。”但凡露水夫妻假鸳鸯,欺瞒不了世人。一来众眼难哄,二来“渔色”者往往喜欢“炫色”,不仅不隐瞒,而且还会刻意炫耀--瞧!我的“红颜”;看!我的“白马”……以满足其“木秀于林”的虚荣心。
3.色是斩身刀。《大戴礼记·千乘》引述孔子语曰:“仁者不淫。”凡淫于色者,必害于德。俗话说:“贪财迷,好色毒。”又说:“争妻夺田,视死如眠。”其逻辑很简单:因为“好”,所以迷,所以想占有,所以生毒计;对方亦作同样想。如果对方是“三者”中的“第二者”(譬如夹在西门庆和潘金莲之间的武大郎),那么“杀父之仇须当报,夺妻之恨最难容”,于是便“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顿起杀心!当然,除通奸而外,还有更可能发生命案的强奸、诱奸等恶性事件。所以俗话说:“十命九奸。”又说:“奸情连命案。”还说:“十场人命九场奸,一场不奸为坟山。”
三、小结
“赌近盗,奸近杀”,这两个“近”字用得甚好。话不说十分满,但是讲出了“趋近于”的状态--赌,趋近于盗;奸,趋近于杀。所以俗话还说:“男怕输笔,女怕输身。”输笔就是欠下赌债签下字,难有出头之日;输身就是失身于人,受人纠缠、要挟、牵连。这都是“趋近于”的肇端--前面已经论过:奸情多出人命,赌博多出贼星。
奸近杀,赌近盗,世人的一切烦恼痛苦,皆出自贪嗔痴三字。明明只是登上了高山,欲念让人觉得征服了高山,明明只是横渡了河流,欲念让人觉得征服了河流,明明只是因缘相伴,携手走一段路,欲念让人觉得那个“她”是自己的囊中物。合则聚,不合则散,分分合合,因缘际会,仅此而已。古人云,常恨此身非我有。连自己的身体,其实都是向自然借来,而并非真正属于你,待到百年之后,一切终将归于尘土。空虚无聊的占有欲如同手里的水,你捏的越紧,它流走得越快。愿诸君铭记于心,天地之道,顺其自然~
真实历史中人人痛恨的奸贼,为何让现代人把他当爱国英雄崇拜? (三)
答秦汉时期,漠北草原上的匈奴人迅速崛起。匈奴骑兵骁勇剽悍,人数众多,“控弦百万,凭陵中夏”,屡屡南下侵扰中原,大肆攻城拔地,烧杀劫掠,给中原王朝造成很大威胁,成为秦汉两朝北疆最为严重的外患。
秦朝与汉朝与匈奴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激烈战争,秦朝蒙恬、西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众多名将,都曾重创匈奴,取得辉煌胜利。但游牧部族有个极为难缠的特点:骑兵机动性极强,见势不妙就退回到地广天宽、无边无际的塞外草原上打游击,因此直到东汉末年,匈奴势力依然存在。
东汉汉章帝与汉和帝在位期间,匈奴分化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接受汉朝和亲,向汉朝臣服,北匈奴却依旧桀骜不驯,继续与汉朝为敌。汉和帝永元元年秋七月,车骑将军窦宪主动请缨,要求出兵剿灭北匈奴。
窦宪带领“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南匈奴也派兵前来助战,加上“
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合计约将近4万兵力,浩浩荡荡出塞攻击北匈奴。在稽落山之战中,窦宪指挥汉军奋勇冲杀,“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窦宪“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收降匈奴八十一个部落“前后二十余万人”,取得空前未有的大捷。
战后,窦宪“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从此留下“勒石燕然”的千古英名,为害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匈奴人至此彻底衰落,一蹶不振。现代人读到这段历史,往往会把窦宪视为保家卫国的爱国英雄,崇敬不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正邪自古同冰炭”从来都是人们的想象,人性的复杂程度让人难以言说。真实历史中的窦宪,在汉朝时却是人人痛恨的奸贼,祸国殃民,口碑极差。
窦宪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东汉大臣,因获罪被杀,窦家一度中落。但窦宪的妹妹容貌出众,在建初二年被汉章帝立为皇后。窦宪也从此翻了身,担任侍中、虎贲中郎将,“赏赐累积,宠贵日盛”,在窦皇后的庇护下狐假虎威,“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
窦宪骄横到哪种程度?他居然敢明目张胆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庄园,沁水公主身为皇帝的妹妹却不敢吭声。汉章帝风闻此事,某次出巡时故意路过此庄园,询问左右庄园主人是谁,窦宪竟然暗中威胁皇帝身边的侍从,以至于无一人敢回答。汉章帝怒不可遏,痛斥窦宪“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但也最终只是让窦宪归还沁水公主庄园了事,并未加罪。汉和帝登基之初,母亲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家更是权势熏天,窦宪位居太傅,“令百官总己以听”。他为人狭隘狠毒,“睚眦之怨莫不报复”,大臣韩纡与他父亲窦勋有过节,他竟然让门客斩杀韩纡,把首级摆在父亲墓前。窦宪击破匈奴后,威名赫赫,“权贵显赫,倾动京都”,野心膨胀不可抑制,他让亲信耿夔、任尚、邓叠、郭璜等人占据朝中要职,掌控兵权,天下各州刺史守将几乎都是他的门人,一时间“朝臣震慑,望风承旨”,窦宪俨然成了汉朝无冕之皇,汉和帝几乎成了傀儡。
窦宪贪财好利,横行不法,门下恶奴“依倚形势,侵陵小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横征暴敛,最为猖獗之时,“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举奏”,窦宪势力已经成为威胁汉朝命脉的毒瘤,甚至一度计划杀害汉和帝取而代之。
好在汉和帝不是昏庸无能之君,他暗中积蓄力量,在永元四年一举铲除窦宪势力,赐死窦宪,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才就此走完罪恶一生。
商鞅“以奸民治,则民亲制”是什么意思? (四)
答《商君书.说民第五》中原文是“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 合而复之者,善也;别而规之者,奸也。章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 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 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 故曰: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这句话其实是古今概念差异带来的误解,先秦语言概念没有那么丰富。比如以奸民治,他写不出铁面无私,写不出法律无情。综合起来看,他的所谓任奸,就是不讲情面。否则就不会说任奸则罪诛。如果按现在的理解,任奸应该是徇私枉法才对,如果徇私枉法也就谈不上罪诛了。反而所谓章善是徇私枉法。
“以奸民治,则民亲制”不是《商君书》里的原话,但是意思是清楚的,强调了法家治国的核心思想。要想让人人认同法律规定,就必须让有原则、有底线的人来做官员治理国家,这些人只会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执行,尽管看似无情,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爱民。
虽然生活经常设置难关给我们,但是让人生不都是这样嘛?一级级的打怪升级,你现在所面临的就是你要打的怪兽,等你打赢,你就升级了。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气馁。如需了解更多人人奸的信息,欢迎点击黑律帮网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