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福利费计提比例 (一)

答1. 根据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应当依据职工工资总额的2.5%的比例提取福利费。提取后,福利费需要专款专用,并且在使用前需要先进行计提。
2. 针对中央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费提取,通常是基于基本工资的2.5%进行。
3.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拥有多项权利,其中包括获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这些福利是劳动者应该享有的,作为他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保障。
职工福利费已计提但未发放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二)
答职工福利费已计提但未发放,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分析如下:
税前扣除情况:企业在计提职工福利费时,如果已经将其在税前扣除,但实际上该费用并未发放给职工,那么在后续的汇算清缴过程中,这部分费用可能需要进行调增。这是因为税前扣除是基于费用实际发生的原则,若费用并未实际发生,则不应享受税前扣除的优惠。
未税前扣除情况:如果企业在计提职工福利费时并未将其在税前扣除,而是选择在费用实际发生时(即实际发放给职工时)再进行扣除,那么在汇算清缴时,这部分费用就不需要进行调增。因为此时费用的扣除与费用的实际发生保持一致,符合税法的相关规定。
处理建议:对于职工福利费已计提但未发放的情况,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税法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处理。如果对此存在疑问或不确定之处,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税务顾问或律师,以确保企业的税务处理符合税法的相关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综上所述,职工福利费已计提但未发放是否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主要取决于该费用是否已经在当期税前扣除。企业应谨慎处理此类情况,确保税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 (三)
答答案: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即根据公司员工的工资总额,计算出14%的比例作为职工福利费。
解释:
1. 概念理解:
* “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意味着根据员工工资总额的一个固定比例来计算某项费用。
* “职工福利费”则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外的额外福利所花费的费用,这些福利可能包括节日补贴、生日礼物、健康保险等。
2. 计算方式:
*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公司的总工资额乘以14%,得出的结果就是应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例如,如果工资总额为100万元,那么按14%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就是14万元。
3. 企业运营角度:
* 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合理计提职工福利费是保障员工权益、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 同时,这也是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遵循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体现。
4. 法规视角:
*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确保福利费的合理使用和透明化,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法律风险。
就是对“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的详细解释。
计提职工福利费的账务处理怎么做? (四)
答计提职工福利费的账务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计提福利费:
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等;贷:应付职工薪酬。这一步是将应计提的职工福利费计入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一项负债。
实际发放福利费:
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当企业实际向职工发放福利费时,需要冲减之前确认的负债,并同时减少银行存款。
结转损益:
会计分录:借:本年利润;贷:管理费用等。在会计期末,企业需要将当期发生的所有费用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以计算当期的净利润或净亏损。
重点内容: 应付职工薪酬:这是一个负债类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包括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等。在计提福利费时,该科目的贷方会增加,表示企业已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费用项目的职工薪酬。 本年利润:这是一个损益类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在结转损益时,需要将当期发生的所有费用和收入相抵后,将净利润或净亏损转入该科目。
就是计提职工福利费的账务处理流程及相关科目的解释。
相信关于计提职工福利费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黑律帮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