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公安局怎么立案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作为一种严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犯罪行为,一直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当发生此类案件时,公安局将依法进行立案处理,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本文将详细介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公安局立案的具体流程。
一、立案条件与标准
根据《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第七条,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针对单个劳动者:拒不支付1名劳动者3个月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5千元至2万元的。这一标准明确界定了时间和金额的双重条件,确保立案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2.针对多名劳动者:拒不支付10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3万元至10万元的。这一标准体现了对群体性欠薪事件的严厉打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在刑事立案前支付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了相应赔偿责任,且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不予立案追诉。这既体现了法律的严厉性,也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
二、立案流程
1. 报案与受理
当发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犯罪行为时,受害者或知情人士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报案时,应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工资支付记录、逃匿或转移财产的证据等。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将立即进行受案登记,并对报案材料进行初步审查。
2. 立案决定
经过初步审查,如果公安机关认为案件符合立案条件,即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数额较大,且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将作出立案决定。立案决定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正式启动侦查程序。这一步骤体现了公安机关对案件的严谨态度和依法办事的原则。
3. 侦查与移送审查起诉
立案后,公安机关将展开深入侦查,收集更多证据,以查明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会依法采取各种侦查措施,如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调取相关证据等。侦查终结后,公安机关会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将依法提起公诉。
三、法律依据与处罚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该条款明确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此外,如果行为人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既体现了法律的惩罚性,也体现了对行为人改正错误的鼓励和引导。
四、总结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公安局立案流程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报案、受理、立案决定、侦查与移送审查起诉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需要依法进行,确保案件的公正处理。同时,法律的严厉制裁和灵活处理也体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充分保障和对行为人改正错误的鼓励。
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法律制度和
- 1、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条件是什么
- 2、农民工欠薪公安立案标准
- 3、我国刑法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规定
- 4、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公安局怎么立案
- 5、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流程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公安局怎么立案的相关问答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条件是什么 (一)
贡献者回答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行为特征
1. 行为人是出于恶意,故意逃避或不支付劳动报酬。
2. 行为人可能采取转移财产、虚假倒闭、销毁或篡改账目等手段,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3. 劳动者应及时申请仲裁,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条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追究:
1. 逃避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
2. 逃避支付十名劳动者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
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量刑标准
1.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四、情节轻微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
1. 在刑事立案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能不被视为犯罪。
2. 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
3. 在一审宣判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从轻处罚。
五、其他相关情形
1. 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或个人,违法用工且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构成犯罪。
2. 用人单位的实际控制人实施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构成犯罪。
3. 单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构成犯罪,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提醒:用人单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劳动报酬,如遇特殊情况需协商一致后才能缓期支付,未经劳动者同意不得延期支付。
农民工欠薪公安立案标准 (二)
贡献者回答一、关于农民工欠薪的公安立案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针对单个劳动者,如果拒不支付其三个月的劳动报酬,且欠薪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的,将触发公安立案标准。
2. 对于十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如果拒不支付,且累计欠薪数额在三万元至十万元的,也将达到公安立案的标准。
二、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构成刑事立案,但在案件提起公诉前,若及时支付了农民工的工资,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则可能争取到相对不诉的处理。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手段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在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故意不支付,且数额较大,在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后仍不支付的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此类罪行侵犯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劳动者的财产权益。
四、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需满足以下要件:
1. 客体要件: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劳动者的合法财产权益。
2. 客观要件:采用转移财产、逃匿等手段逃避支付劳动报酬,或在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故意不支付,且数额较大,在政府责令支付后仍不支付。
3. 主体要件:一般为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也可成为犯罪主体。
4. 主观要件:行为人故意实施该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恶意。
五、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这些法律条文为处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国刑法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规定 (三)
贡献者回答我国刑法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行为人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
行为人通过转移财产、逃匿等手段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行为人有能力支付但故意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具体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包括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逃跑、藏匿;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材料等。
所欠劳动报酬数额较大:
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之间。拒不支付十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之间。
政府有关部门已下达支付命令但行为人仍未支付:
在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责令行为人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下,行为人仍然拒不支付。
此罪行的立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劳动者权益受损时,政府相关部门会介入调查,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犯罪行为进行起诉,以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应得的报酬。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公安局怎么立案 (四)
贡献者回答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公安局立案主要依据劳动者或相关人员的报案,以及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结果。当劳动者未能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且经过协商、调解等途径仍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立案侦查。
一、报案与受理
劳动者在遭遇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时,首先应收集相关证据,如工资条、劳动合同、工作记录等,以证明自己的劳动权益。随后,劳动者可以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详细陈述情况,并提交相关证据。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会进行初步审查,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将正式受理案件。
二、调查取证
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将展开调查取证工作。这包括传唤涉案单位或个人,询问相关情况,收集证人证言,调取银行流水等财务资料,以及进行现场勘查等。通过这些手段,公安机关将全面了解案件事实,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三、立案决定
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公安机关将依法作出立案决定。若认为案件符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要件,将正式立案,并开展进一步的侦查工作。若认为案件不构成犯罪或不符合立案条件,将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并告知报案人。
四、案件处理
在立案后,公安机关将依法对涉案单位或个人进行侦查,查明犯罪事实,收集固定证据。若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将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将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将依法作出判决,对犯罪分子进行惩处。
综上所述: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公安局立案主要依据劳动者的报案和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结果。劳动者在遭遇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时,应积极收集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审查、立案、调查取证和案件处理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六条规定: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二十六条规定: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50%1%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
(二)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三)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案流程 (五)
贡献者回答法律分析:应认定构成的几种情形:1、劳动行政部门即各级劳动监察大队已向用人单位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2、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已向用人单位送达《劳动争议仲裁决定书》,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劳动仲裁不论是否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均构成。3、各级法院已向用人单位送达《民事判决书》,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判决书已生效或虽因劳动者提起上诉而没生效但用人单位没有提起上诉的。4、各级信访机关已向用人单位送达批转文件,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5、具体来说是行为人采取了欺骗、隐瞒等非法手段,达到故意不支付的目的。首先,我国刑法采取“定性+定量”的立法模式,因此拖欠劳动报酬的数额上应该有限制。二是时间上也要作出限制。三是程序上也要作出限制。如之前需通过劳动仲裁并有仲裁裁决或有相关部门的责令、判令支付薪水的文书等。
法律依据:《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劳动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规定应得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条 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的;(二)逃跑、藏匿的;(三)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的材料的;(四)以其他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黑律帮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