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什么食品安全案件层出不穷?地沟油、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等等
- 2、最近几年由于食品不安全所引发的大事件
- 3、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 4、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提供以下多个参考答案,希望解决了你的疑问:
为什么食品安全案件层出不穷?地沟油、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等等 (一)

答食品安全案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主要在于监管缺失、企业道德失范、利益驱动以及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监管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受到严格的监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监管部门往往存在人力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监管漏洞频出。例如,地沟油等非法食品添加剂之所以能流入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没有到位。
企业道德失范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违反法律法规,使用劣质原料或非法添加剂来降低成本。比如,毒奶粉事件中的企业就在奶粉中掺入了有毒物质,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利益驱动是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另一大推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他们可能通过虚假宣传、偷工减料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往往难以获取全面的产品信息,这使得他们在选择产品时处于弱势地位。一些不法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隐瞒产品信息或进行虚假宣传来误导消费者。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案件层出不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监管缺失、企业道德失范、利益驱动以及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加强监管、提高企业道德水平、打击不正当竞争以及加强消费者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
最近几年由于食品不安全所引发的大事件 (二)
答2005年2月,在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一号色素。不到1个月,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4月 湖南省卫生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标识名称为“正蒙牌黄金搭档婴儿奶粉”的产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符合有关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已导致当地一名婴儿接受入院治疗并诊断为营养不良。5月底,浙江省工商局公布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20040921批次碘含量超标。7月25日,新产薯片冒怪味,调查发现食品包装袋残留苯超标,质监部门历年来对食品包装袋抽查的合格率仅半数左右,其中有的奶粉袋居然苯超标10倍。8月,福建、江西及安徽等地出口的鳗鱼产品,被验出含有孔雀石绿,国家质检总局首次下令全面回收,数日后香港更发现多种淡水鱼含有孔雀石绿,中国因此禁止所有淡水鱼出口到香港。8月18日,江苏维维乳业有限公司在上海被查酵母菌数严重超标。上海出现“人造奶”,破皮鞋竟拿来制“牛奶”。香港出现至少19人因吃烹制的新鲜带子而中毒入院。随后广州也有15人因进食了毒带子“中招”、广西一民工食用毒带子后身亡。广州本地带子销量大跌,酒楼紧急封杀毒带子。2006年2月6日,麦当劳承认在美国企业出售的麦当劳薯条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6月,北京第一例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截至8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达到70例。7月,中央电视台曝光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造假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7月18日,不法分子用淀粉勾兑出营养元素严重不合格的中老年“空壳奶粉”,这些标称“东方牌”和“宝元牌”的劣质奶粉甚至砷元素严重超标。8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卫生局在某油脂厂内查扣原料油38600公斤、成品油5300公斤。经台州市和浙江省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猪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严重超标,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检出内含剧毒的“六六六”和“滴滴涕”。8月,媒体曝光南京某沸腾鱼乡将掺有客人的口水、收桌扫进去的剩渣、纸巾、甚至还有烟头的油,简单过滤后再给人吃的“口水油”沸腾鱼事件。9月,一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11月,阳江市工商局在辖区7大农贸市场抽检发现,九肚鱼样品全部含有禁用防腐剂甲醛,有的含量mg/kg高达119.6,超标10多倍。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11月17日,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2007年4月12日,“龙凤”、“思念”速冻食品检出致病菌。台湾“卫生署” 表示,从昆山阳澄湖水产公司进口的大闸蟹验出含禁用致癌物质硝基喃代谢物。已经检验出3000多公斤“含有禁药”的大闸蟹。4月,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公布,在化验的15个白饭鱼样本中,9个含有甲醛,分量为每公斤含160毫克至620毫克。菲律宾宣布,抽查市面多款中国食品样本后,发现其中四款食品含甲醛等有害物质,其中包括上海冠生园公司生产的大白兔牛奶糖。5月23,香港消委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在样本检测中发现,“肯德基家乡鸡脆薯格”、“麦当劳中薯条”中均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11月,台湾著名食品企业味全食品一批婴儿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2008年日本毒饺子事件。2008年初的日本“毒饺子”事件引发了中国的食品安全危机。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 人造“新鲜红枣”主要经过两道工序,着色和着味。铁锅里放进酱油,使青枣变成红色,并保持光泽。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自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17 19:17
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法律法规缺失、检测及环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中国的食品怎么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本篇文章将持续更新2009年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大家能够有个清醒的认识:一、多美滋婴儿奶粉问题起因:浙江多省63名婴儿在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的症状。 进展: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部署,上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已与2009年2月11日开始对2008年9月14日前生产的“多美滋”奶粉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最后确认只是虚惊一场,经相关部门查实该奶粉并无质量问题。疑问:那这63名婴儿是因何而得肾结石的? 二、蒙牛特仑苏OMP奶 起因:蒙牛特仑苏OMP牛奶由于添加安全性不明物质OMP,它是蒙牛于2006年宣布与某机构联合研发,从牛奶中发现的一种微量存在的天然活性牛奶蛋白。蒙牛声称,这种OMP蛋白对人体骨密度提高和促进骨骼合成代谢具有独特机理和功效。但在中国对OMP的安全性尚未做出明确规定。进展: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于2月11日通过其官方网站,对蒙牛牛奶产品添加OMP一事做出正式回应称:“目前国家正在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对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OMP物质的安全性,质检总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研究。对研究结果,将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 结果:卫生部质检总局等国家六部委组织认定,饮用特仑苏OMP牛奶没有健康危害。 反思:对于食品行业,为什么企业可以在产品中随意加入未经检验添加剂? 三、韩国的好丽友食品、海太饮料 起因:韩国的好丽友食品、海太饮料等6家生产商生产的食品和饮料由于使用了可能含有三聚氰胺的西班牙产的食品添加剂,相关食品已被下令召回。 进展:据好丽友食品的相关人士说,国内北方市场产品均是河北廊坊生产基地生产的,而上海等南方市场的产品均是上海青浦生产基地生产的。国内产品的原料采购与韩国总部是完全独立的,大部分都使用国内原料,奶粉全部从法国、新西兰进口
三鹿事件盖棺定论
1.三鹿事件盖棺定论
时间:2009年1月22日
入选理由:2008年曝光的三鹿奶粉事件,对奶制品行业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空前劫难,“三聚氰胺”一时间成为坊间最火爆的流行语。这个不为普通百姓所熟悉的词语成为事件的绝对主角,一经披露,便引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信任危机。
事件回放: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当年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此后,全国陆续报道因食用三鹿乳制品而发生负反应的病例一度达几百例。2008年12月23日,河北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团破产,该公司董事长田文华最终被判无期徒刑。2009年1月22日,三鹿事件最终宣判,尘埃落定。
点评:备受关注的三鹿奶粉赔偿事件因三鹿破产程序被裁定终结而画上句号。这一结果引起了结石患儿家长们的强烈反应。不少人认为,将受害最严重、最广大的一个群体排除在赔偿执行之外有失公平。企业可以破产,但企业的非法行为导致的社会责任不能因此一笔勾销。当企业以非法手段侵害消费者健康权益时,就必须将赔偿责任放在首位,这才是对生命健康权的尊重,这也有助于企业从业者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回顾三鹿案件的始终,相对于强调企业的良心与监管的失责之外,最牵动人们内心的无疑是那些结石宝宝。可以说,三鹿可以倒掉,但国家、司法以及社会救济不可缺失。
3.“毒餐具”再现餐桌
时间:2009年4月14日
入选理由:2009年4月12日,因使用国家禁用的工业用料——尿素甲醛树脂生产仿瓷餐具,一批企业被央视曝光。用这种工业材料制成的仿瓷餐具,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毒餐具。
事件回放:2009年4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自通知发出起到5月15号,要针对仿瓷餐具的加工和生产进行一次集中性的全国执法大检查。央视曝光的一些企业所使用的国家禁用工业用料——尿素甲醛树脂,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遇到水会溶解,释放出甲醛,而甲醛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规定,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所有仿瓷餐具生产企业必须获得工业生产许可证才可以生产销售。然而截至2009年3月,全国只有30多家企业获准生产,九成生产企业仍旧“无证经营”,仍在用禁用材料生产。甚至一些获得许可证的企业也在使用禁用原料继续生产。
点评:同“毒奶粉”事件一样,在此次“毒餐具”事件中,整个行业也爆出了潜规则。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用“密胺”、“三聚氰胺”等关键词进行搜索,类似“仿瓷餐具生产企业九成‘无证经营’”、“餐具违规使用有毒原料”等帖子让人看了触目惊心。实际上,仿瓷产品的主要成分本应是三聚氰胺。但用三聚氰胺制造一个仿瓷产品的成本是10块钱;而用另外一种树脂——尿素甲醛树脂,则成本只有4块钱,甚至更低。又是一个典型的利益驱动暗黑结局。然而,看着市场上仍旧踪迹可寻的毒餐具,仅有“检查”的“通知”,是远远不够的。餐具质量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和安全,特别是婴幼儿的健康,更不容忽视。
2010食品安全大事件扫描
毒豇豆: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2010年1月,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性农药,它能经由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人体中毒。
地沟油:“打而复生”、禁而不绝
2010年3月,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油脂约2200万吨,其中约330万吨成为废弃油脂。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伪紫砂:利益驱使“变身”要价
2010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市面上热销的紫砂煲,其紫砂内胆不含紫砂,只是普通陶土加化工原料染色而成。这些几元到几十元的陶土内胆,经过厂家加工包装,成了“天然养生”的紫砂煲,以每个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漂白蘑菇:小学生考验大政府
2010年7月,北京小学生张皓通过科学实验对食用菌进行了荧光增白剂检测。 11月底,“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报道见报,成为社会热点事件。 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对北京市场销售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专项监测情况,称样品监测合格率为97.73%。小学生与政府部门调查结果的巨大反差引发公众质疑。
毒奶粉:“借尸还魂”三度重来
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 “卷土重来”: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一批送检的奶粉样品中,检验出三聚氰胺超出限量值标准。青海公安机关根据甘肃省提供的线索,协助质监部门对东垣乳制品厂问题奶粉进行了查封。警方查明,在这家乳制品厂发现的约38吨问题奶粉中,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本报综合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三)
答历史上出现过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有:
1、大头娃娃事件:
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地区相继出现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而腹泻,重度营养不良的情况。2003年5月以来,因食用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共171例,死亡13例。
2、染色馒头:
201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
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3、地沟油:
2011年3月,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灯塔村1组,一个叫马厂的废弃的养猪场里,几个陌生男子频繁出入,搬来锅炉、砌起灶台,每天烧煮从村外拉回的潲水。
4月20日,走马镇派出所民警获悉后,在养猪场内将老曹等6人抓获。由此查获西南地区最大规模地沟油案件。
4、瘦肉精:
2009年广州发生首例瘦肉精中毒事件,70余人住院治疗,检测出63头问题生猪,所有病人中无危重和死亡病例。2009年4月,广州接连查获来自湖南、河南等地的瘦肉精猪40多批次。
5、三鹿奶粉:
2008年9月8日甘肃岷县14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病症,引起外界关注。至2008年9月11日甘肃全省共发现59例肾结石患儿,部分患儿已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同时已死亡1人,这些婴儿均食用了三鹿18元左右价位的奶粉。
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四)
答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问题,而近十年在中国显得特别突出。从2003年的阜阳“大头娃娃”奶粉事件起,广州市白云区劣质散装白酒事件、“陈化粮”事件、 “苏丹红事件”、“孔雀石绿事件”、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 “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毒韭菜事件、人造“新鲜红枣”事件、“毒豇豆事件”、“假葡萄酒事件”等等,食品安全事件年年发生、接踵而来,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多次幽灵重现,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使用双氧水或硫磺加工漂白食品、水产品养殖添加激素或抗生素等等恶招屡禁不止,在国家针对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2007年)近四年、实施《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两年的2011年仍相继曝出“染色馒头事件”、“宜昌毒生姜事件”、“毒豆芽事件”、“一滴香事件”、“瘦肉精火腿肠事件”、“水玻璃碱水面”,今年4月份发生的“毒胶囊”事件,现已逮捕13人、刑拘54人,全国公安、司法全面介入,加大力度追查,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食品怎么了?中国的食品安全的症结何在?人们——包括媒体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往往先大骂某些食品制造商黑心无良、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话锋一转就开始骂监管部门监管缺位、渎职失职、“马后炮”监管。制作伪劣有毒食品的商家固然是罪魁祸首,监管部门自然也要负监管责任,而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原因却并未被细究。
请。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就拿食品安全来说吧这些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还少吗从毒奶粉到地沟油从瘦肉精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黑律帮网其他栏目。